“我们所在的地方埋葬了18位红军烈士,这里是红军战士在乐昌牺牲最多的地点。”欧伦彬是乐昌本地人,在文化系统工作了数十年的他,对乐昌的红色历史如数家珍。每当跟远道而来的客人谈起乐昌的红色故事,他总是滔滔不绝。
这些年来,他奔走在文物、遗址抢修一线,每当收到红色遗址的线索,他总是急切地奔赴现场,生怕历史的痕迹被破坏。在他的奔走之下,乐昌一个个红色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一件件文物得以完整保留。
一次次翻山越岭的走访也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018年7月,欧伦彬和乐昌相关部门赴浆源村附近调查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浆源村阻击国民党军的历史时,发现了当年红军在乐昌市九峰镇阻击国民党部队的战壕。战壕一角,还有杉木和黄泥搭建的临时指挥所。这是韶关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战场遗址。
为了丰富史实,让红军在乐昌的历史更加有血有肉,欧伦彬还常常去走访慰问老人,寻找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我很着急啊!见证那段历史的老人在逐渐离去,我想要尽可能留下更多历史见证者的口述。”近些年,欧伦彬与时间赛跑,挖掘了百岁老人罗汁来等历史见证者,并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用文字、影像记录下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资料。
历史细节的求证马虎不得。为此,欧伦彬常常要仔细研读史料,与老人的口述历史相互对照。在他的努力下,一个个生动的红色历史故事浮出水面。
“红军部队经过乐昌五山镇时,当地村民自发为红军碾谷筹措军粮,为每位红军战士装满可以维持3天的米袋;当年红七军在乐昌时,家家户户拿出糍粑给红军战士吃,还照顾红军伤病员到祠堂休养。红军路过之处,秋毫无犯。”欧伦彬说,在乐昌,军民和睦、互相支持的故事还有很多。
有一回,欧伦彬在五山镇与村民赖益生老人一起去瞻仰一处红军墓。长眠于此的是当年在仁化城口战役和乐昌九峰战斗中的伤员,他们因为跟不上大部队留在五山镇,最后不幸被国民党“白军”抓捕杀害。
“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今天的幸福?都是共产党给了我们幸福!”赖益生老人满怀深情地说。如今,烈士墓已迁移进了烈士纪念园,英雄可以安息了。
“这些故事不能被遗忘!我要让红军的故事,一代一代讲下去;让红军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欧伦彬说。在欧伦彬等人的奔走下,乐昌诸多红色遗址被重新挖掘利用,近年来先后在五山镇青岭、文书、牛头洞发现4处红军墓;在乐城街道办事处王坪村发现两处红七军烈士墓;在梅花镇石带村发现一处红七军烈士群葬墓等。
如今,每到节假日,曾经的红军长征路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在走访中感受红军长征精神。
蹲点手记
用扎实行动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尽管红军长征在粤北仅停留了短短21天,但这21天留下的宝贵财富,仍然能让走读这段历史的我们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此次蹲点采访,让我们看到了韶关仁化的实践行动。
距离城口镇30多公里的丹霞山,是著名的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以往人们到仁化游玩,多是冲着丹霞山去。“现在我们仁化不再只有丹霞了!”村民的感慨源自城口镇的变化——2019年城口红色小镇建起来后,沿着106国道,广东唯一的长征纪念馆、红军街、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等成为了红色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小镇干净整洁的乡道上,两旁青砖白墙,红旗、红星装点其中,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城口作为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所在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铜鼓岭阻击战遗址、谭甫仁将军旧居等重要遗址保存完好。近年来,城口镇依托这些革命遗址、红色故事,连同小镇特有的温泉资源、千年古村落,打造出“红色+温泉+古村”特色文旅产品项目,在带动城口镇商贸业、服务业、生态农业发展,拉动就业的同时,亦在改变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发展,有的放弃高薪职位回来办民宿,有的辞去大企业的工作来到基层的公务员岗位,满怀热情和干劲,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城口只是一个缩影。广东正在把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立足实际发展适宜产业,带动就业创业,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环境改善。
09-16 来源:网络整理
10-20 来源:网络整理
11-03 来源:网络整理
12-07 来源:网络整理
12-09 来源:网络整理
12-21 来源:网络整理
12-24 来源:网络整理
01-29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网络整理
03-24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