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梅透露,联盟根据广东滨海(海岛)旅游联盟年度工作思路,推动完善滨海(海岛)旅游协调联络机制和建立完善成员单位协调联络工作机制,实现广东滨海(海岛)旅游有序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完善广东滨海(海岛)旅游的发展体系,启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编制《广东滨海(海岛)旅游发展研究报告》;在联盟架构下组建四个专业委员会,逐步发展行政主体、市场主体、消费主体互促互进的新常态,强化滨海(海岛)旅游业内生动力。还将筹备举办首届广东滨海(海岛)旅游联盟研讨会,集结文旅行业顶尖专家,共同助力滨海(海岛)旅游目的地开发与建设。
据了解,未来通过深化14个联盟城市交流合作,加强整合各地的优势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联盟将推出广东滨海(海岛)旅游跨区产品。包括推动珠海、江门等城市开发市域跨海岛旅游产品;鼓励全省滨海城市梳理现有海岛旅游资源,联合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探索发展跨市海岛旅游产品,研究推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间跨海岛旅游、广东东部沿海海上观光海岛游、广东西部沿海海上观光海岛游等海岛旅游产品。
汕头澄海区樟林古港的红头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摄
【文脉案例】
樟林古港重焕生机 “红头船”故乡文旅启航
初夏的汕头樟林古港,成群结队的游客在古港广场的红头船旁打卡拍照,于“八街六社”之中流连忘返。
对于这样一番热闹景象,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文化站长吴庆连已不陌生。他告诉记者,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航港口之一,位于韩江出海口的樟林古港被誉为“红头船的故乡”。自保育活化以来,这里每天都能吸引很多游客慕名而来。特别是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小学生,最多的一天超过2000人。樟林古港成为广东滨海文旅融合发展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樟林古港是历史上粤东第一大港,因“遍地樟木,枞灌成林”而得名。到清代康熙年间正式放开海禁,樟林港埠商人纷纷造船出海。自雍正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23年至1791年)大约70年间,是樟林古港鼎盛时期。
同时,樟林古港也是潮汕地区早期移民出国、对外拓展的重要口岸,被誉为粤东“通洋总汇”“河海交会之墟”,前往南洋诸国的华侨先辈6成以上是从樟林古港出发的。在1886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曾出现过“樟林”字样。而当年,只要写上“中国樟林”,邮件就可以寄达。
当年,无数潮汕人从樟林出发,搭乘红头船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红头船”源于清雍正年间,当时规定凡出海船只包括商船、渔船,自船头起到鹿耳梁头上桅向上截一半的位置,按省份来油饰:广东省为红色、青色勾字。因此潮汕人称本省洋船、商船为红头船。上世纪70年代初,东里镇的南畔洲、和洲分别出土了两艘红头船,南畔洲出土的那一条船身长39米、宽13米,船的规模也从侧面反映出樟林港当年的繁华。
随着汕头开埠,铁船取代木船,樟林古港渐趋沉寂。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表示,樟林古港的新兴街是潮人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历史见证,是海内外潮人的宝贵历史资源。他指出,“这条街是文化的一个象征,是很宝贵的文化财产,对开拓旅游业也有帮助,因此国家要保护,地方要保护。”
记者漫步在保存完整的新兴街上,恍若时光倒流。曾经商贾云集、货栈成行的商街,在历史的进程早已洗去昔日繁华耀眼的铅华,如今仍依稀可辨的老商铺似乎在向游人述说这里100年前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自2007年开始,当地大力推进樟林古港环境综合整治和保育活化工作。2017年,樟林古港入选“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樟林古港—新兴街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的八个南粤古驿道之一;2019年4月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樟林古港”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东里镇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澄海区东里镇乡村振兴示范片总体规划设计》近期已经完成,准备打造以红头船为特色,以海丝文化为主题,走出历史文化名镇发展路径。吴庆连介绍,东里镇将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依托历史文化遗存,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盘活现有资源,带动多产业共同发展。
【文脉走向】
广东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显示
滨海项目占据前四 8个百亿级文旅项目
09-16 来源:网络整理
10-20 来源:网络整理
11-03 来源:网络整理
12-07 来源:网络整理
12-09 来源:网络整理
12-21 来源:网络整理
12-24 来源:网络整理
01-29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网络整理
03-24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