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晚八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终于在广大粉丝的热盼中,迎来了第四期《本草纲目》。李时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精神,让节目再次迸发触动心灵的力量。
看罢本期节目,笔者不禁感慨:《典籍里的中国》又何尝不是一档“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文化节目呢?
而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也是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一种形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时所指出,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倍速”流行的时代,《典籍里的中国》逆喧嚣而行,点亮阅读之灯,翻开厚重典籍,为我们拨开历史厚重的云烟,带我们徜徉于文化宽广的河流,令人在一眼千年的心灵回望中,感受到久违的从容与纯粹,找回本以为失去了的“慢”下来的能力!
近三个月时间,仅更新了四期。作为一档罕见的“月播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慢”出了一道“我若盛开,清风自来”的荧屏景观——在耐心等待的日子里,许多热心观众将往期节目反复温习,并购来原版书籍品读,他们甚至逐步习惯了如此轻缓的更新频率,因为有足够的留白让他们去咀嚼、消化和吸收,在经典的天地尽享文化的快意。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境外媒体也关注到了这档被誉为“封神之作”的节目。《香港文汇报》海外版肯定节目以《本草纲目》为切口,聚焦中华医学典籍,正是希望发挥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进大众对中华传统医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法国欧洲华语广播电台评价节目让观众感受到李时珍不畏万难、逆流而上的决心,开启了一场极其震撼的心灵之旅;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称:“自3月上传至YouTube以来,《典籍里的中国》已被观看2.5亿次,豆瓣评分为9。”
看节目≠读典籍
但总得有人牵你走进“历史的图书馆”
今天,伴随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高度崛起,大众对“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深层问题有着日益旺盛的求知欲。
人人皆知,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历史的图书馆”,但真要一个人去翻阅那些距离我们有些遥远的典籍,大家往往因为受限于时代背景和语言理解的鸿沟,望而却步。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发起的全新文化探索,其初衷就是当好“领读人”和“伴读者”,让大众了解典籍、亲近典籍。
节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保驾护航下,在各界权威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在制作团队的呕心沥血下,先帮观众把典籍“读薄”,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激发观众的兴趣之后,再由观众自己“读厚”。具体到选题上,节目颇有章法地从不同领域选取出兼具文化厚度、思想深度和精神力度的鸿篇巨著,让观众每打开一部典籍,就打开华夏文明的一个切面。
在已被节目识读过的四部典籍中,《尚书》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天工开物》是“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开创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这四部典籍,各有侧重地从政治、哲学、文学、历史、农业、技术、医学等诸多角度探究中华文明的精髓,生动阐释了民本思想、农本思想、实录精神、工匠精神、科学精神等深远影响后世的理念,为观众持续丰富着一部“中华典籍导读手册”。
第四期《本草纲目》播出之后,#爆米花做法竟出现在本草纲目中#登上热搜,这个鲜为人知的细节迅速吸引了网友们的关注,李时珍的扮演者王劲松老师也亲自打call:“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在中国大地上被传递了四百多年!”有一位网友留言道:“低头看了一眼怀里的爆米花,香哭了!”
09-16 来源:网络整理
10-20 来源:网络整理
11-03 来源:网络整理
12-07 来源:网络整理
12-09 来源:网络整理
12-21 来源:网络整理
12-24 来源:网络整理
01-29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网络整理
03-24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