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融合戏剧、影视和综艺,将厚重的典籍文本转化为轻盈的视听语言,让观众随着酣畅淋漓的表演,感受祖先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筚路蓝缕创造文明、薪火相传的过程。
时空穿越的精妙形式,赋予了有限的舞台空间以无垠的想象天地。
节目如乘一叶扁舟,在时光之河里逆流顺流,看历史在天空中云卷云舒,望文化在山川间蜿蜒向前。每逢“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着古圣先贤来到现在亲见今天的一切,先贤们的一望、一握、一哭、一笑,总能直击心扉。他们泪流满面,观众同样无法自已,因为在那些瞬间,古与今拥有了同一种脉搏、呼吸和心跳。
一位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在知乎中如此评价《典籍里的中国》:“非常感激它以这样的形式把典籍带到大家的面前,我知道很多人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都会为数千年间古人保留传统文献的这种坚守而感动,也会为中华文明传承有序而感到自豪。这种感动和自豪,应该属于现在依然日常使用、阅读汉字的每一个人。”
当然,更余味悠长的,是每期节目传递出的精神主题。从《尚书》里伏生“《书》的文字不易懂,所以要讲,所以我讲了一辈子”的守护,《天工开物》里宋应星“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的旷达,到《史记》中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执著,再到《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坚韧……人的命运、人的情感和人的精神,汇聚起这档节目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波”。
第四期节目中,“李时珍”承受着父亲离世的悲痛,肩负重任修著《本草纲目》,一段长跪磕头、飙泪送父的画面,仿佛把时光拉回到了四百多年前。诸如此类震撼人心的沉浸体验,为理性的阅读,增加了几分感性的英雄主义人文气息。
林语堂先生曾说:“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的作品,牵着他的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
是的,基于内心渴望的阅读,才是真正幸福的,才是对心灵与精神发起的心甘情愿的崇高磨砺。又或许,只有当内心的感性之花火与脑中的理性之光芒相结合,才能助我们真正点亮那盏品读经典的灯。
乐见其成的是,《典籍里的中国》正点亮越来越多的“阅读灯”,人们纷纷走过来,在历史的书柜前流连忘返,在典籍的世界里热泪盈眶。
09-16 来源:网络整理
10-20 来源:网络整理
11-03 来源:网络整理
12-07 来源:网络整理
12-09 来源:网络整理
12-21 来源:网络整理
12-24 来源:网络整理
01-29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网络整理
03-24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