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1年冬,延安,王皮湾
1941年12月底,延安的新年就快到来了。新华广播电台正在隆重庆祝电台播音一周年。虽然天气寒冷入骨,但电台的年轻人们都充满了火一样的激情。他们用石块垒筑了一座露天舞台,在周围张贴了许多标语,承担建台任务的负责同志、延安各部门代表、警卫战士甚至是村里的乡亲们,都兴高采烈地参加了这场庆祝会。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向大家表示了热烈祝贺,还和现场的工作人员一起唱起了“台歌”——由汤翰璋创作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进行曲》:
我们向着明朗的天空,我们向着广阔的星野。
我们向着祖国的山河,我们向着无边的海洋。
让党的声音自由奔放,让党的光芒照耀四方
……
我们是XNCR,我们是通讯战士
我们播送党的声音,我们放射党的光芒
……
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王皮湾的上空。
电台的播音室,就在不远处的土窑洞里。外间是预备间,有一张木桌、一部电话和一个木板床,供播音员备稿用。里间是播音室,比外间多了一支麦克风、一部手摇唱机,还有一本快被翻烂的小字典。为了隔音,窑洞地上铺着毛毡,墙上围着灰色的粗生羊毛毯,羊毛毯子的隔音效果并不理想,播音员在播音时常常可以听到山坡上公鸡、山羊和毛驴的叫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室模拟
窑洞所在的王皮湾在延安城西北19公里处,这处台址是王诤亲自考察后选的,依山傍水,非常安全和隐蔽。电台工作人员不足50人,少数是担任党政、技术负责工作的红军老战士,10多名从大后方来的知识分子,包括傅英豪、唐旦夫妇;汤翰璋以及报务员、机务员、播音员等都是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的青年学生,此外还有20多名警卫战士,大部分是陕北青年。王诤说,这是一支有朝气、能战斗的工作队伍。
此时,距离新华广播电台发出第一声呼号“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广播时间从刚开始的每天晚上7点到9点一次,增加到每天三次,稿件由通讯员每天骑马从清凉山送来,如果遇到延河涨水,通讯员就用油布把稿件包好,顶在头上,涉水过河。最初的两名播音员是从延安女子大学抽调的徐瑞璋(麦风)和姚雯。
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在解放区和国统区、沦陷区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给坚持抗战的各界民众带来信心和希望,许多大后方和沦陷区的听众来信把它比作“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XNCR:X为当时国际规定的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第一个字母,NCR是英文New Chinese Radio的缩写
2、2021年春,延安,清凉山
清凉山和宝塔山、凤凰山以及延河、南河形成延安“三山夹两河”之势。
延安新闻纪念馆在清凉山的南麓,上方巨型石壁上有陈毅的诗句——“万众瞩目清凉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
2021年3月12日,延安的春天尚未到来。为筹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党百年主题广播剧《到延安去》,主创团队前往延安采访。在延安新闻纪念馆的新华广播电台展区,我们看到了展板上署名“汤翰璋词曲”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进行曲》。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进行曲》歌词,记者拍摄自延安新闻纪念馆
无论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进行曲》还是“汤翰璋”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广播工作者来说,都非常陌生。
汤翰璋是谁?
展区另一块展板给出了简短的提示——汤翰璋,又名丁戈,军委三局九分队主要成员之一,1940年—1941年负责新华广播电台机务工作。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初期工作人员名单,记者拍摄自延安新闻纪念馆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进行曲》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怎么唱?
09-16 来源:网络整理
10-20 来源:网络整理
11-03 来源:网络整理
12-07 来源:网络整理
12-09 来源:网络整理
12-21 来源:网络整理
12-24 来源:网络整理
01-29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网络整理
03-24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