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专家分析
延迟退休“如何延”“延多长”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我国将在未来五年之内,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 我国需引入“弹性退休”机制,在未来设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之外,再设定两个“弹性退休”年龄供老百姓选择
●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后,应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需要更多的精细化管理
“渐进”是我国即将推出的延迟退休方案的关键词。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我国将在未来五年之内,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其中,“弹性实施”是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特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近日就延迟退休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我国需引入“弹性退休”机制,在未来设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之外,再设定两个“弹性退休”年龄供老百姓选择。“弹性退休”机制是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
兼顾不同人群需求
保障“弹性”选择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当前,不少企业和单位都将35岁作为普通岗位招聘招考的年龄上限。延迟退休意味着工作人数增加,腾出的岗位减少。有些人担心,供给结构变化叠加“35岁+”职场困境,会不会令今后找工作更难?
“静态地看,延迟退休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冲击。劳动力供给增加,自然腾退的岗位减少,‘一增一减’,就业市场将面临现实冲击。但这种冲击是有限可控的,对年轻人的就业‘挤压’不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表示。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连续8年下降,平均每年减少超300万人,且降幅还在加大。”莫荣分析说,按照每年延迟几个月或者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的速度,每年因延迟退休而多出来的劳动力不会太多,甚至会被每年减少的劳动力所抵消。
不过,包括莫荣在内的多位专家认为,短期内,大龄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看来,我国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应该倡导老有所为,但就业市场确实存在一定的年龄歧视。这不仅妨碍就业公平,侵害劳动者权益,也与延迟退休的改革部署相冲突。
同时,《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医生、教师、技术人员等岗位,很多人在退休后都在以各种方式返聘。
“反聘和现在讨论的延迟退休是两个概念。在没有出台‘延迟退休’政策时,这样的现象就已经存在了,不属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之中。因为在此之前,包括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也有返聘这样的政策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韩克庆分析说,现在的延迟退休年龄主要是指2004年之后,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而针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进行的方案设计。
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看来,目前全社会尚未就延迟退休形成共识,部分人群对其中的具体措施还不够了解。尤其是我国情况较为复杂,不同群体对此都有不同的诉求。比如,男性和女性之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之间,都有不同的心声。因此在研究延迟退休方案时,要充分估计改革对不同群体产生的影响,尽量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在研究设计具体实施和配套措施时,应尽可能地兼顾统一性和选择性,给予老百姓“弹性”选择权,运用政策工具引导自愿延长,做好配套措施稳定就业市场。
统一灵活强制激励
谨慎周密制定方案
02-05 来源:网络整理
03-29 来源:网络整理
06-11 来源:网络整理
08-17 来源:网络整理
05-12 来源:网络整理
04-02 来源:网络整理
08-14 来源:网络整理
08-26 来源:网络整理
09-02 来源:网络整理
05-07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