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探营,遭遇几多“没想到”
——解读第77集团军某旅野外驻训关键词之“紧盯实战”
仲夏时节,记者前往正在高原驻训的第77集团军某旅探营。本以为早已轻车熟路,可一路下来却接连遭遇许多“没想到”。
飞沙漫天,越野车沿着山谷颠簸前行。抵达部队驻训地域后,却不见印象中战车列阵、彩旗招展的壮观场面,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幅牦牛信步、飞鸟展翅的“牧歌画卷”。
“莫非走错了地方?”正当记者疑惑之时,突然从近旁凭空“冒”出几名身着迷彩伪装的哨兵,受到惊吓的牛群顿时四散。原来,记者一行的一举一动,早已被隐蔽在半地下的潜伏哨看得一清二楚。
顺着哨兵手指的方向,记者瞪大了眼睛,这才发现在不远处的山脚下散落着几顶帐篷,经过变形、变色的伪装网改造后,与周围的山体融为一体。
“也难怪,连飞鸟都不能察觉,更何况我们呢!”记者心生感叹。
走进隐藏在山势中的机关宿营地,记者万万没想到竟会中了“空城计”——接连钻了几顶帐篷,却发现里面除了行军床外,竟然空空荡荡。
“中军帐设在哪里?机关干部都去哪儿了?”无奈之下,记者只好通过对讲机求助。不久后,一台野战方舱车从远处飞驰而来。
“我们按照实际作战指挥编组,机关依车建所。部队在哪里演练,指挥所就开设在哪里。”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彭云解释道,“那种‘一条大路通机关、办公帐篷连一片’的野营村模式,早已成为‘过去式’。”
“能否带我们去各营转转?”“时间太紧,还是吃过午饭再说吧。”记者抬腕看表,距开饭还有个把小时,何来时间紧之说?见记者疑惑,彭云道出原因:“没了野营村,部队分散在方圆数十公里的山头谷底,别说绕着驻训场转一圈,就是连与连之间,也有七八分钟的车程。”
说是午饭,没想到竟是演练间隙下发的一套单兵野战食品。不仅如此,在野外驻训场上,就连吃饭竟也成了训练课目,食品准备时间、官兵进食速度等均是训练内容。
“部队上山练打仗,官兵也要练就能打仗的‘胃’。”该旅保障部部长闫钦告诉记者,今年驻训以来,他们采取野战炊事车烹饪、单兵野战食品及官兵野外生存相结合的炊事保障模式,真正做到了仗怎样打,“饭就怎样吃”。
吃过午饭,记者乘车来到该旅合成二营宿营地,本打算拍摄几张“美图”。没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十米不见人、百米不见车,帐篷也都三三两两地散落在各处,无论站在什么位置,也难以找到“好看”的拍摄角度。
“靠好看打不了胜仗!”该营营长祁建告诉记者,此次野外驻训,他们严格按防御战斗要求进行宿营部署,各连围绕营指挥所分散配置,防空、炮兵、作战支援等阵地犬牙交错,排与排之间也由野战公路交织相连,防御正面范围很广,自然难以拍出“理想”的照片。
话音未落,一场综合演练突然打响,机动转场、攻防转换、协同战斗等课目接连展开,待到硝烟散尽已是次日凌晨。虽然连续多年砺兵高原,但这一仗仍让祁建感慨连连:“没想到今年野外驻训强度如此之大、训练难度如此之高、内容衔接如此紧凑……”
一次探营几多感慨,发生在“吃、住、走、打、藏”等各方面的改变,折射出部队由“住训”向“驻训”的观念之变。想到这里,记者不禁期待,能够在后续的采访中遇到更多“没想到”。
短 评
野外驻训不是营区生活的翻版
■第77集团军某旅旅长 白红旺
野外驻训绝不是简单的训练场地转换,更不是搬到野外“过日子”。曾几何时,一些部队热衷于搞“野营建设”“安居工程”,常常花大力气装扮驻训场,插彩旗挂横幅、铺石子造景观,帐篷搭设横平竖直四方格、车辆停放对标看齐一条线,俨然是营区生活的另一个“翻版”。如此练兵,不仅很难达到提升部队战斗力的效果,也对锤炼官兵虎气血性毫无帮助。
只有像打仗一样驻,才能像打仗一样训。野外驻训作为未来战争“预实践”的一种形式,紧贴实战是最基本的要求。打仗不容有的样子,一丁点儿都不能带到驻训场中。我们只有从“舒适区”里走出来,置身艰苦恶劣、贴近实战的练兵环境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战场,锤炼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
09-16 来源:网络整理
09-23 来源:网络整理
09-09 来源:网络整理
09-10 来源:网络整理
09-05 来源:网络整理
09-05 来源:网络整理
09-07 来源:网络整理
09-28 来源:网络整理
09-28 来源:网络整理
09-14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