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景观规划设计是我国早期的生态修复实践, 后期修复效果评估有待加强。景观修复综合生态环境恢复与人居环境改善, 我国学者通常基于生态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等构建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但已有研究成果在居民对修复后空间的感知价值、美学价值方面结合深度不够, 对生态修复的社会效益研究较薄弱, 高成本投入下的修复质量如何、是否为居民带来切实效益等关键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5) 从居民感知视角评价生态修复效果是国外生态修复效果研究的重点内容, 居民作为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利益相关者, 对居民福祉的影响是生态修复效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反映在生态修复效果的社会效益方面。局地尺度的生态修复工程中, 美学价值、地域文化特色等要素是影响居民感知价值的关键, 而在宏观尺度中, 生态修复在气候调节、生境改善等各方面影响居民感知, 因此, 基于居民感知价值评价生态修复效果有其必要性。鉴于感知价值本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居民对修复效果感知存在主观差异性, 感知价值的定量化评估成为研究难点,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等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
4.2 对我国未来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启示基于以上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研究现状, 我国未来生态修复效果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同类型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系统研究
目前, 我国基于环境质量评价生态修复效果的研究成果丰富, 由于生态修复效果的评估没有固定的参照标准, 已有研究多基于具体修复地生态和环境资源受损现状, 根据生态系统类型及修复目标选择评价指标及方法, 缺乏对同类生态系统修复效果的经验总结, 影响修复工程的效益和效率的提升。因此, 增加对相似地域中同类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评价的系统分析, 探寻相似环境、文化、社会经济体系中生态修复效果的差异和规律, 有助于节约成本, 为修复工程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经验, 促进修复工程的优化和改良。
(2) 重视文化服务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是联系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纽带, 直接影响人类福祉, 我国未来研究应加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导向下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研究, 特别是注重文化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权衡与协同, 社会文化服务关乎居民生活质量, 是生态修复与城乡品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促进生态修复的生态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融合, 综合提升生态修复效果。
(3) 加强生态与社会文化协同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在我国, 基于综合效益视角评价生态修复效果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后续研究应杜绝“一刀切”的评价模式, 探索符合区域实际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重视地域文化特色与修复后生态空间融合、人地关系协调等方面, 注重生态修复对居民福祉的影响, 把握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权衡与协同, 确保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准确。
(4) 围绕居民福祉评价生态修复效果
目前, 我国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研究重点集中在环境、生态系统与效益层面, 居民感知价值仍未受到重视, 可供居民休闲的生态空间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未来研究可借鉴国外在提升居民福祉方面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与修复地地域特色, 加强生态空间与人居空间的耦合机制研究, 重视社会经济导向下生态修复效果的综合提升, 技术层面, 要集中解决评估指标体系与定量化评估方法的研究, 为生态修复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5) 加强多学科体系交叉研究
生态修复效果研究集成多学科研究理论, 具体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工程学、地理学等领域。已有研究多侧重基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评价修复效果, 基于人文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视域的研究不足。多学科交叉评价生态修复效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融合多学科理论制定生态修复政策和适应性研究框架, 深化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系统, 有助于优化生态修复效果评估体系, 提升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04-07 来源:网络整理
10-12 来源:网络整理
10-14 来源:网络整理
10-19 来源:网络整理
10-29 来源:网络整理
11-03 来源:网络整理
11-04 来源:网络整理
12-10 来源:网络整理
12-15 来源:网络整理
12-17 来源:网络整理